
農戶在信息服務站里查看信息
如何讓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掌握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生產技術,如何讓足不出村的農民把生產的菜糧果肉魚賣上個好價錢?在各種解決方法中,現(xiàn)代農業(yè)信息技術無疑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最佳辦法。內容豐富的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生產技術信息庫,讓農戶打開網就可以直接學習,再遇到不懂的還可以直接視頻跟老師請教。
薊縣信息中心利用多媒體教室及衛(wèi)星接收設施組織農技人員和農民充電學習,并把各類涉農信息網址提供給農民,讓有條件上網的農民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、學習最新的實用技術。
53歲的戴建良是薊縣出頭嶺鎮(zhèn)中峪村的一名普通農民,這幾年,他不畏艱難,積極摸索食用菌種植,走出了一條種植食用菌致富之路。戴建良說,這一切都要感謝農業(yè)信息化。通過在網上學習外地食用菌先進栽培技術,破解了相關難題,真正掌握了這項農業(yè)新技術。不僅如此,結合自己栽培食用菌的實踐經驗和培訓中學到的技術,還編寫了《白靈菇栽培技術》手冊,入選了天津市農民“綠色證書培訓工程”鄉(xiāng)土教材。同時,由他主持的“珍稀食用菌腌制”項目,每年可帶動周邊群眾增收達20萬元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2008年,戴建良成立了中億建良食用菌專業(yè)合作社?,F(xiàn)有成員1200名,溫室大棚1200個,占地2000畝,年產以白靈菇、香菇為主的鮮菇20000噸,是華北地區(qū)著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,帶動了當?shù)厥秤镁a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日前,記者來到了建良專業(yè)合作社的信息服務站,只見不大的屋子里擺放著一臺電腦。電腦桌旁的一張空桌子上還放著一臺數(shù)碼相機。正在上網的農戶李勝欣告訴記者:“電腦和數(shù)碼相機都是縣農業(yè)信息中心免費提供的,我們可以隨時上網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,向專家請教。”說著,他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照片告訴記者:“現(xiàn)在趕上連日陰雨,這兩天菌棒出現(xiàn)浸水問題,我拍了照片傳到網上,通過網絡與專家聯(lián)系,讓專家第一時間為我解決。”記者看到,根據(jù)照片上反映的情況,還有關于菌棒浸水的描述,天津師范大學郭成金教授很快就給予了答復:1、及時移到干燥處;2、撒上石灰進行晾曬干燥處理,保證長透風、增氧使之干燥。李勝欣告訴記者,幾年前他就自己種了幾畝食用菌,因為技術不精,最終以失敗告終。“以前也參加過縣里組織的培訓,但畢竟地里的活兒太忙,不能總去,了解到這種情況,縣農業(yè)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教會了我使用遠程教育終端,我搜索了所有關于食用菌種植的節(jié)目,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觀看,直到看懂為止。最后,終于在課件中找到了自己種植失敗的癥結:塑料薄膜不通風、不隔熱;溫度沒有控制好,出菌率低;采摘間隔過長,導致食用菌開傘。”從此,信息服務站成了李勝欣的“老師”,一遇到拿不準的問題,他就在信息服務站同戴建良探討或在遠教網搜索答案,只要一有空,他就去學習食用菌種植的新知識、新技術。磨刀不誤砍柴工,李勝欣熟練掌握了食用菌種植技術,信心滿滿。2009年春天,他購置了食用菌專用塑料棚和移動空調溫控等設備,建起了5個食用菌大棚。每個棚的年純收入都能達到3—5萬元。
薊縣信息中心主任劉長生告訴記者,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室及衛(wèi)星接收設施組織農技人員和農民充電學習,并把《薊縣農業(yè)信息網》、《天津市農業(yè)遠程教育網薊縣分?!贰ⅰ掇r廣在線》等網址提供給農民,讓有條件上網的農民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、學習最新的實用技術,此外,我們還利用農閑時間把農民集中到鎮(zhèn)、村的農業(yè)信息服務站,利用DVD機、大屏幕電視播放實用技術講座,或聘請農技術人員就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;并同縣電視臺合作制作了《“三電合一”農業(yè)信息服務》、《農業(yè)物價信息調查》、《測土配方》、《冬春大培訓》和《新型職業(yè)農民典型》等一系列電視節(jié)目。
薊縣信息中心利用多媒體教室及衛(wèi)星接收設施組織農技人員和農民充電學習,并把各類涉農信息網址提供給農民,讓有條件上網的農民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、學習最新的實用技術。
53歲的戴建良是薊縣出頭嶺鎮(zhèn)中峪村的一名普通農民,這幾年,他不畏艱難,積極摸索食用菌種植,走出了一條種植食用菌致富之路。戴建良說,這一切都要感謝農業(yè)信息化。通過在網上學習外地食用菌先進栽培技術,破解了相關難題,真正掌握了這項農業(yè)新技術。不僅如此,結合自己栽培食用菌的實踐經驗和培訓中學到的技術,還編寫了《白靈菇栽培技術》手冊,入選了天津市農民“綠色證書培訓工程”鄉(xiāng)土教材。同時,由他主持的“珍稀食用菌腌制”項目,每年可帶動周邊群眾增收達20萬元,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2008年,戴建良成立了中億建良食用菌專業(yè)合作社?,F(xiàn)有成員1200名,溫室大棚1200個,占地2000畝,年產以白靈菇、香菇為主的鮮菇20000噸,是華北地區(qū)著名的食用菌生產基地,帶動了當?shù)厥秤镁a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日前,記者來到了建良專業(yè)合作社的信息服務站,只見不大的屋子里擺放著一臺電腦。電腦桌旁的一張空桌子上還放著一臺數(shù)碼相機。正在上網的農戶李勝欣告訴記者:“電腦和數(shù)碼相機都是縣農業(yè)信息中心免費提供的,我們可以隨時上網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,向專家請教。”說著,他指著電腦屏幕上的照片告訴記者:“現(xiàn)在趕上連日陰雨,這兩天菌棒出現(xiàn)浸水問題,我拍了照片傳到網上,通過網絡與專家聯(lián)系,讓專家第一時間為我解決。”記者看到,根據(jù)照片上反映的情況,還有關于菌棒浸水的描述,天津師范大學郭成金教授很快就給予了答復:1、及時移到干燥處;2、撒上石灰進行晾曬干燥處理,保證長透風、增氧使之干燥。李勝欣告訴記者,幾年前他就自己種了幾畝食用菌,因為技術不精,最終以失敗告終。“以前也參加過縣里組織的培訓,但畢竟地里的活兒太忙,不能總去,了解到這種情況,縣農業(yè)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教會了我使用遠程教育終端,我搜索了所有關于食用菌種植的節(jié)目,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觀看,直到看懂為止。最后,終于在課件中找到了自己種植失敗的癥結:塑料薄膜不通風、不隔熱;溫度沒有控制好,出菌率低;采摘間隔過長,導致食用菌開傘。”從此,信息服務站成了李勝欣的“老師”,一遇到拿不準的問題,他就在信息服務站同戴建良探討或在遠教網搜索答案,只要一有空,他就去學習食用菌種植的新知識、新技術。磨刀不誤砍柴工,李勝欣熟練掌握了食用菌種植技術,信心滿滿。2009年春天,他購置了食用菌專用塑料棚和移動空調溫控等設備,建起了5個食用菌大棚。每個棚的年純收入都能達到3—5萬元。
薊縣信息中心主任劉長生告訴記者,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室及衛(wèi)星接收設施組織農技人員和農民充電學習,并把《薊縣農業(yè)信息網》、《天津市農業(yè)遠程教育網薊縣分?!贰ⅰ掇r廣在線》等網址提供給農民,讓有條件上網的農民可隨時隨地獲取信息、學習最新的實用技術,此外,我們還利用農閑時間把農民集中到鎮(zhèn)、村的農業(yè)信息服務站,利用DVD機、大屏幕電視播放實用技術講座,或聘請農技術人員就農民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;并同縣電視臺合作制作了《“三電合一”農業(yè)信息服務》、《農業(yè)物價信息調查》、《測土配方》、《冬春大培訓》和《新型職業(yè)農民典型》等一系列電視節(jié)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