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彭國平作報告
易菇網(wǎng)訊:“在很短的生長周期內,茯苓如何長成這么大的個體,并且合成了如此多的茯苓多糖?茯苓在土壤中如此強勢,一旦離開了生長環(huán)境,又如此不堪一擊?”11月25日,在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主題報告上,湖南農業(yè)大學彭國平副教授在《靖州茯苓栽培品種的生物學特性與轉錄組分析》的報告中講到。
會上,彭國平副教授介紹到,為解決上述問題,該團隊對“5.78”、“湘靖28”、“靖航一號”三個茯苓品種進行生物學特性的比較研究,對三種材料進行轉錄組分析,通過比較分析它們之間基因表達的差異,篩選出與茯苓多糖合成相關的關鍵基因,這一工作為茯苓多糖合成機制研究與優(yōu)良種質培育奠定基礎。
通過對三個品種的生物學特性比較,彭國平副教授從加工性能以及常見成分進行了分析。他表示,不論是從折干率、出品率、皮肉比等加工性能方面來看,還是從總蛋白含量、水溶性蛋白含量、醇容性蛋白含量、總多糖含量、折算成鮮茯苓含糖量等常見成分分析來看,靖航一號是一個相對較優(yōu)的品種,主要的經濟價值指標尤其明顯。
彭國平講授還講到,通過分析DEG在各代謝通路中的分布情況,DEG在核糖體通路都是表現(xiàn)為下調而沒有上調,與前期所進行的蛋白質含量測定結果基本一致;在淀粉和蔗糖代謝通路中控制聚半乳糖醛酶合成的gene_10432在靖航一號的表達量顯著高于另外兩個品種;控制a-葡糖苷酶合成的gene_2561、gene_3259在“靖航一號“中相對于“湘靖28”表達上調;在半乳糖代謝通路中控制半乳糖苷酶合成的gene_542在“靖航一號”中的表達量高于另外兩個品種。
2017第二屆全國茯苓會議于11月24-26日在湖南省靖州縣舉行,會議由中國菌物學會主辦,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茯苓專業(yè)協(xié)會、中國菌物學會菌物產業(yè)分會、易菇網(wǎng)等單位承辦,會議安排了主題報告、專題報告共16個,同期舉行了茯苓產業(yè)發(fā)展圓桌論壇、茯苓產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戰(zhàn)略聯(lián)盟成立會議暨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,茯苓養(yǎng)生烹飪大賽、茯苓會議展覽等精彩活動,是繼2014首屆全國茯苓會議之后我國茯苓產業(yè)又一次盛會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