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南竹林下套種竹蓀,雖然收入可觀,但掌握技術操作規(guī)程必不可少。利用南竹林下空地套種竹蓀栽培后的廢菌糠回歸林地,既增加林地的有機質,改善土壤結構,每667m2還帶來了上萬元的增收,每年都獲得了可觀的回報。南竹林下套種竹蓀,雖然收入可觀,但掌握技術操作規(guī)程必不可少。
1.備好原料
南竹林套種竹蓀,每667m2需用干燥不霉新鮮竹屑14m3,尿素70kg,過磷酸鈣50kg,碳酸鈣25kg,麥麩50kg。基本材料配備好后,選擇一塊易排易灌,含腐殖質較多沙壤土的田塊,整理一個堆料場,每年8月開始建堆發(fā)酵,先在堆料場撒一層40cm厚的竹屑,同時撒上尿素、碳酸鈣、澆上水,頭幾層,用水不宜太多,如此反復堆料,堆高至1.5m左右時將料堆踩實,蓋上稻草,每間隔15d翻堆一次,使各種原料均勻,翻堆時如果培養(yǎng)料太干要加水,保持培養(yǎng)料含水分60%左右,有利培養(yǎng)料的發(fā)酵,一般一堆翻4次即可。
2.科學栽培
將備好的原料在月中旬做好輔料的播種,最遲在月下旬前全部完成。播種前10d在栽培林地每667m2施尿素20kg,過磷酸鈣50kg,增加肥力,為栽培過程中竹蓀生長提供及時的養(yǎng)分。
播種時要檢查基料中是否有氨氣,如有,需適當翻松,降低溫度,晾3~5d再播種,且氣溫不能超過28℃。播種時,首先將基料按每行1m撒開,并把培養(yǎng)料灑足水,再將菌種分成4~6小塊放于基料中間,然后再撒上一層麥麩蓋住,菌種一般采用頭尾插花播,再蓋一層基料,把麥麩蓋住,培養(yǎng)料要壓實,再覆上4cm左右厚干凈肥沃的表土,泥土含水量以80%為宜,覆土后上面用薄膜覆蓋,不能太厚,有利于保濕。同時,要保持培養(yǎng)料和土層含水量的相對穩(wěn)定,不能過干或過濕,保持培養(yǎng)料和覆土的濕度。
3.管好菌絲
菌絲生長溫度為8~30℃,因此,當菌絲生長正常,在適宜的自然溫度下,菌絲在40d左右可長出覆土層。正常情況下,形成顆粒狀菌球體,從播種開始一般需要60d左右。當菌絲生長正常,開始在覆土層表面形成菌球,從小到大,從米粒狀大小到黃豆大小,一般需要6d時間,8d可達花生米大小,13d后可長至核桃大,18d左右,菌球上的刺毛會開始消退,此時一般菌球不再怎么生長。當菌球不再增大時,說明已經到了成熟期。要控制好棚內溫度和相對濕度,特別是培養(yǎng)料和覆土層的濕度,可以通過噴水把相對濕度控制在80%。
4.出菇管理
成熟菌球開裂后依次形成菌蓋、菌柄,最后吐出漂亮的如蕾絲一樣的菌裙。竹蓀生長發(fā)育所需的水分,主要來自基質。因此要特別注意基質和覆土層含水量的保持度。如果遇久旱無雨,菇床表面發(fā)白,必需噴水浸透床面。當菌裙開裂到最大,完全張開時,需立即進行采收,把菇小心翼翼地從菌托采下,盡量做到菌蓋、菌托、菌裙等各個部位保持外觀的完好,以提升成品菇的質量和價值。把采下來的菇立即擺好曬干,或立即拿入烤房、烤箱烤干,干后變軟立即密封包裝。但需注意的是,當竹蓀開始撒開菌裙的關鍵時候,為了防止出現菇體畸形,還要避免風吹。
審核專家:重慶市農技協(xié)聯(lián)合會主任編輯 劉學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