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孔增氧:香菇是好氧性蘑菇之一,在發(fā)菌管理中需要對菌袋進行“跟蹤刺孔增氧促發(fā)菌”。刺孔可促進氣體交換增加袋內含氧量,排除發(fā)菌生長過程的代謝性廢氣,促進菌絲快速生長提早達到“生理成熟”。那么地栽香菇如何進行刺孔放氧呢?有很多新手不懂,一些經驗老道菌戶也有不同看法,多少合適呢?據趙滿堂、鄧偉等經驗認為不同的生產季節(jié),不同的品種,不同的菌袋大小,不同的基料含水量,不同代料基質等,都應采取不同的刺孔方法。正規(guī)操作一般分3次刺孔:第1次在接種后菌絲直徑長至6cm以上時(刺孔增氧),可在菌絲邊緣內2cm處均勻刺4個1cm深小孔。第2次刺孔在幾個接種口周圍菌絲相連接時進行,在接種口背面菌絲邊緣2cm內均勻刺孔15-20個(15×55的袋子,袋子越大可以適當多刺)。第3次刺孔(放大氣),這次刺孔很重要,直接決定出菇產量與質量的關鍵,其操作方法也要靈活運用。在生產中一般可刺大孔法,以15×55的袋子一般情況下刺孔40-50個即可,深度在2cm左右。刺孔后要注意溫度變化,刺孔后呼吸旺盛會造成菌絲快速生長產生較多熱量,一定要避免“刺孔燒菌”,有些菌戶認為不放氧也出菇,沒必要增加操作成本,這是不對的,一定要懂得香菇的習性,刺孔放氧的原理意義。下面對不同的情況下的不同刺孔方法分別例舉:
?、俑鶕煌钠贩N特性的排氣方法:如武香一號、931、慶科20等品種,容易出菇過猛者刺孔就可以略少刺或淺刺;像931-9、9608、908等品種就可以略多刺或深刺。
?、诟鶕煌烤拇炭追椒ǎ核衷街氐木?,要多刺孔深刺孔,水分較輕的菌袋要少刺淺刺。如果水分過重的菌袋刺孔又少袋內又缺氧,培養(yǎng)基內的養(yǎng)分不能充分分解利用就易造成菌皮過厚而出菇少或不出菇。
?、鄹鶕煌臍夂驐l件的刺孔方法:如果氣溫過低菌絲長滿后,要等有1/3左右菌瘤長出后才能刺大孔。如果氣溫合適在18-23℃左右時,菌絲長滿一周后就可以刺孔排氣。氣溫過高就不宜刺孔,因刺孔后菌棒會自身產生生物發(fā)酵熱會造成燒菌。在氣溫略高但不是很高的情況下,在同一培養(yǎng)室或同一養(yǎng)菌棚內,可分批刺孔以避免“放氧燒菌”。
?、芨鶕系牟煌旨毝鹊拇炭追椒ǎ毫显酱謺勾鼉群趿柯远啵缮俅袒驕\刺,料越細料內間歇度就越小會使含氧量就越少,就要略多刺或深刺。
科學催蕾:主要注水催蕾(干濕差+溫差)、拍打震動(敲木驚蕈),溫差剌激(晝夜溫差)、光線剌激(遮光或補光)、電磁刺激(空間電場、磁化水)等有5種,各地各戶可根據情況與時俱進采用因地制宜策略來發(fā)展。
采菇交收:“地栽香菇”不同于園區(qū)化“立棒出菇”的常規(guī)管理,他是“梁枝榮食用菌野化栽培放野出菇”的一種好形勢,能生產出優(yōu)質原生態(tài)香菇。范學鈞認為因為“地栽香菇有2大營養(yǎng)源——第一營養(yǎng)源就是袋料合成的腐生菌栽培基質,第二營養(yǎng)源就是土壤,也就是說地栽香菇能充分吸收土壤營養(yǎng)來提高菇質,而菇渣可就地還田作肥又來培肥土壤調節(jié)土壤微生物區(qū)系。”平泉菌棒覆土露出1/4出菇面,且多在“冷棚內出菇”好進行溫濕氣光等生態(tài)調控管理。香菇是機動性很強的菇類,我們一定要靈活掌握采菇時間,不能向管理其他蘑菇那樣“采菇不定時”,要依據菇的長勢、溫度、濕度、通風等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條件來決定,這是大園區(qū)的通病。根據趙滿堂這幾年指導種菇實踐覺得“農民有農民的特性:離土不離家——家里不想扔又想打工賺點錢。”這樣的想法到適合我們推行“菌研所+公司+農戶”來促成規(guī)?;l(fā)展。我們如何把這個問題解決好呢?園區(qū)怎么能在“用工慌季節(jié)”招徠適合的熟練工人呢?我做了如下試驗:覺得“大園區(qū)小片化——分散采菇、集中交收+統(tǒng)一管理、決算獎罰+2次返利分紅很好(農戶管理的地栽香菇若出菇好產量高,決算后可再次給予獎勵)”。就是給工人不定時間,就近打工者沒帶多少錢,學習借鑒農村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辦法,能承包多少袋就承包多少袋,采取“多包多得,少包少得;限定基數(每袋最少出菇數量),保證菇質;增加機動性(采菇時來采菇、沒菇時回家照顧家),調動積極性(慶陽前幾年人工薄白瓜子皮就是這樣,限定每斤最少交收的白瓜子仁底數,少了罰工錢,多了獎勵)。”也就是說,園區(qū)業(yè)主將一定數量的地栽香菇菌袋下地到田進行放野出菇,按照約定合同“公司統(tǒng)一備料接種發(fā)菌轉色后,租借給農田下地放野出菇,所出菇限定最低交收數量質量——交夠公司約定的香菇后,多出的優(yōu)質菇按2次返利分紅機制再次獎勵給農戶做激勵工資”。這樣既能增加農民收入,又不耽誤園區(qū)采菇,但用工合同簽訂還要以園區(qū)為主,管理者和技術員盡量以人性化管理為主。這樣工人心里舒服,工作起來也就干勁十足,還能調動農戶學習多出菇更不會作怪了。
原輔材料價格因素分析:香菇是季節(jié)性生產,高峰季原料就供應不上。市場價格上漲成本增高,最好解決方法是錯開采購高峰,降低采購成本,增加整體效益;就近半徑圈內采購原料,減少運輸成本,帶動農民合作種菇促多贏。另外還可采取“追林牧菇的走出去”辦法,如慶陽有百萬畝蘋果但無種菇者,這也是“古田香菇北移西擴”之戰(zhàn)略選擇的必須,還可促成果-菌-肥循環(huán)型食用菌生態(tài)農業(yè)——范學鈞所期望的“果菌雙駝峰型蘋果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