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菌棒培養(yǎng)要成熟按常規(guī)配方(雜木屑78%,麥麩20%,石膏2%),人工將培養(yǎng)料干拌兩次,加水后再拌兩次,料水比為1:1,力求均勻,寧干不濕。袋裝機裝完袋后,常壓灶滅菌,即達100℃后保溫16小時以上;室內開放式接種(菌種使用“武香一號”);翻堆刺孔,前三次用刺孔針適當刺孔,最后一次待菌絲發(fā)滿袋時用刺孔刷全面刺。
二、菌棒下田及管理1、為防止菌棒底層長菇,要看天氣下田,要求在溫度較高的晴天而且是白天下田,避開早晚的低溫,下田后最好有一段時間晴好天氣,若天氣預報有陰雨天氣來臨,則不要下田,目的是防止菌棒立即長菇。
下田以后,要進行練棒,即將接種面朝上,適應一段時間,也叫菌絲的定向,一個星期后,將菌棒脫裝,互相擠緊,接種點依然朝上,蓋上1cm厚消過毒的潮沙土,以保濕轉色。四天后檢查轉色情況,發(fā)現(xiàn)菌棒已全部轉色,即可用重水噴淋菇床,使沙鎮(zhèn)填滿菌棒的縫隙,不夠的再加沙土,直至全部填滿,露出菌棒的1/2,作為出菇面。
此時一般菌棒會自然出菇,若不出菇則采取輕微振動的辦法刺激出菇。即夜間用泡沫拖鞋逐個輕輕拍打菌棒表面,三天即可見小菇蕾。出菇期間絕對不需要噴水,以保證鮮菇的質量。發(fā)現(xiàn)菌床沙土偏干,可以在沒有菇的時候少量噴水。
2、高溫天氣催菇比較困難,可采取以下辦法:加蓋棚頂遮陰物,使蔭棚達到二陽八陰,中午對棚頂進行多次噴水,降低棚內溫度,增加濕度;畦溝內灌深水至菌棒的底線,每天噴6~8次水,以增加棒面濕度,晚上加噴一遍更好,連續(xù)3~4天后,夜間輕微振動即可現(xiàn)蕾,現(xiàn)蕾后停止對菌棒噴水,降低溝內水位,離菌棒底線3~4cm,則標菇和厚菇比較多。
如若不然,就會起相反的效果,以致菌棒底層出菇。因為溝內水淺,噴水次數(shù)過少,表面干硬下面潮濕,振動后上面不出下面出,或者上面較少下面多,這不但相當麻煩,而且會影響產(chǎn)量。
3、為防止菌棒提早爛筒和刺激出菇,一潮菇后,要養(yǎng)菌復壯,即排干畦溝水,揭開薄膜,加大通風量,千萬不能噴水,使棒養(yǎng)筒5~6天,待菇蒂傷痕處菌絲恢復后,再連續(xù)噴水,重復催蕾做法,又可出菇。只要管理得當可出5~6潮菇。
?。ǚ叫录o)金針菇一般只在秋末、冬季和早春栽培。然而,反季節(jié)栽培的金針菇可在5~11月上市,彌補了高溫期市場上金針菇的空白,可獲得顯著的經(jīng)濟效益?,F(xiàn)將此項技術介紹如下:1、季節(jié)及菌種反季節(jié)栽培可在2~4月播種,4~7月出菇,或在8~9月播種,9~11月出菇。經(jīng)篩選有2個當家良種。一是金翔1號:該品種菌絲生長快,出菇期耐高溫(12~34℃),適宜延后栽培。二是金翔2號:該品種菌絲生長期耐高溫(38℃),廣溫型出菇(5~30℃),適合提早栽培。這2個品種均具有菌絲健壯、抗逆性強、高產(chǎn)優(yōu)質等特點。
2、配料與袋料較為合理的培養(yǎng)料配方為:棉籽殼35%,木屑(或其他農(nóng)作物秸稈、殼、皮、渣)40%,麩皮(或米糠)18%,玉米粉2%,糖1%,復合肥2%,碳酸鈣2%。料拌勻后調含水量為60%~65%,PH值6.5~7.5之間,裝入12厘米×38厘米×0.005厘米的低壓聚乙烯塑料折角袋中,料高15厘米左右(折干料每袋300克),壓緊后在料的中間扎1個深10厘米的孔(使菌絲能沿孔表面往下走,并向周圍擴張,以迅速占領培養(yǎng)料),用無菌棉蓋封口。
3、滅菌和接種采用常壓滅菌,在100℃蒸氣中保持12小時。滅菌后的料袋趁熱搬進無菌室,散放,讓其冷卻。料袋由于驟冷而緊縮,栽培中就不會產(chǎn)生側壁長菇而消耗培養(yǎng)料養(yǎng)分的現(xiàn)象。待料溫下降至30℃以下時,打開袋口接入菌種。接種按無菌操作進行,并隨即復原封口。
4、菌絲體培養(yǎng)接種后的料袋置清潔、干燥、通風、陰涼的室內培養(yǎng)。門窗白天要避光,夜間打開通風。培養(yǎng)袋的溫度控制在30℃以下,遇持續(xù)高溫應采取潑灑涼水等降溫措施。春季空氣相對濕度大,應在室內放木炭、石灰等吸潮。一般經(jīng)20~25天培養(yǎng),菌絲可發(fā)滿袋。